<FONT size=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一课,是一篇科学性说明文。如何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语文课,这在执教了这课后我有了新的思考。最初备课时,真的感到这样的说明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挖掘,没有太多的情感可以去体悟。但细细读来,不禁豁然开朗。注重品词品句,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这应是我要努力追求的。 <BR> 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我省去了教师的串讲,以读代讲,节约大量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诵读领悟。整堂课,我创造多种表达的机会,紧扣重点词句设计语言实践的练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第四节时,学生要借助课外资料,运用本节中的“总分”句式,将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说说灰尘带给人类的危害。这一训练对有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在学生练写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查资料用简练的语言从一个方面加以概括。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生整合小组成员的内容,精彩的答案生成了:灰尘的害处是很多的:积尘会使电器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不能正常散发,易引起电路的短路或漏电;烟囱中的烟雾灰尘影响空气质量,长期吸入不利于人的健康;我国北方地区受到沙尘暴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样通过举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就自然地迁移到学生的语言实践中。从这里,学生体会到管教空气中的“流浪汉”的意义,心灵受到震撼,触摸到了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呼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悄然牢牢地粘在一起。 <BR> 教学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唯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绽放异彩。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