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行

《空气中的“流浪汉”》

发布日期:2012-03-01   来源:   
<FONT size=3><STRONG>教学目标:</STRONG> <BR>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R>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科普作品表达的严谨与生动。 <BR>3、 知道灰尘的特点,增强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 <BR><STRONG>教学过程:</STRONG> <BR>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BR>1、书“流浪汉”,用一个词说说对流浪汉的印象。 <BR>2、出示课题:空气中的“流浪汉” <BR>3、了解文中的注释 <BR>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BR>1、读课文第一小节,了解空气中的流浪汉是谁?(板书:灰尘) <BR>2、交流灰尘与流浪汉有什么共同点?体会“流浪汉”上的引号所表示的含义。 <BR>3、研读课文,了解灰尘 <BR>三、梳理课文脉络 <BR>1、轻声读课文2——6小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R>思考:课文讲述了灰尘哪些知识? <BR>2、分节读2——6小节,随机正音。 <BR>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归纳。 <BR>四、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BR>1、 灰尘很小 <BR>1)指名读第2小节,用“   ”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BR>2)学生交流,板书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 <BR>3)读句子,想象灰尘的大小。 <BR>4)初步了解列数字的方法。 <BR>2、灰尘多少 <BR>出示: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BR>1) 指明读句子,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BR>2) 初步了解作比较的方法。(板书:多少) <BR>3) 男女生读句,加深体会 <BR>&nbsp;&nbsp;&nbsp; 刮风了,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了起来,在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吐出浓黑的烟。火山爆发会带来无数的灰烬 车辆奔跑、人走路,又会带来许多灰尘 <BR>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它和空气一摩擦,整个儿都烧掉变成灰尘了,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BR>4)讨论:为什么第4个标点用句号而不用分号? <BR>学习第3 4小节 <BR>1、小组学习,第3、4小节,说说灰尘的用处和坏处。 <BR>2、请说说是“利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利”你是怎么知道的? <BR>3、开动脑筋:“用处”和“害处”两节顺序能对换吗?为什么?<BR>五、总结课文: <BR>1、教师小结: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无法抗拒,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加强环保意识,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灰尘,多植树造林,对绿化大地,才能“管教”好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 <BR>2、完成课后练习 <BR>3、讨论:把课题换成《灰尘》行吗?为什么? <BR>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叶永烈先生既生动又严谨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科学常识。我们也懂得了读这类科普文章不仅要了解科学知识,还要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BR>5、回家作业:&nbsp;<BR></FONT>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