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行

《太阳》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12-03-01   来源:   
<FONT size=3>《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BR>&nbsp;&nbsp;&nbsp;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我通过“质疑问——解疑惑——谈感受——拓文本”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有效方法循序渐进地读书,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这一理念。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就引导学生提出个性化的问题,以此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BR> &nbsp;&nbsp;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我注重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鼓励学生细心品读,自读解惑。课的开始,我请学生带着“哪几小节写了太阳的特点?”这一问题去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而后带着“1到3小节交代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再去读课文,并完成有关的表格。再此基础上,我借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读,这样,学生对太阳的特点以及本文的说明方法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BR>&nbsp;&nbsp;&nbsp; 又如,“弄清太阳和世界万物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激情饱满的世界名曲将学生引入文本后,我请学生去课文中寻找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从有关的填空练习到语言拓展,一步步教会了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说明太阳和事物的紧密关系。可见,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在课堂上退出去,做一个平等的首席。上课前,我很有些担心,第一,学生是否能喜欢这样一篇看似简单,内涵却极其丰富的说明文。第二,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于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能力通过读书、讨论,自行解决问题。第三,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创设出宽松的氛围,他们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如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需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整理或升华即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个性阅读能力、理解感悟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BR>&nbsp;&nbsp;&nbsp; 这堂课,我重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文本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也注意了对文本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听、读、说、思、悟,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全面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FONT>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