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3><STRONG>教学目标:</STRONG> <BR>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10个;能积累“忽高忽低、成团成簇、蠕动、三五成群、寒气逼人、屋檐”等词语;能根据媒体演示理解“成团成簇、蠕动”等词语的意思。 <BR>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R>3、 能了解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动物休眠的特点,并用流畅的 <BR>语言向大家介绍。 <BR></FONT><FONT size=3><STRONG>教学过程: <BR></STRONG>一、释题导入,揭示课题 <BR>1、板书:眠 谁能说说“眠”是什么意思? (睡觉) <BR>2用“眠”组词:冬眠、夏眠、休眠、失眠、长眠…… <BR>问:那“休眠”的意思就是 ? <BR>找找课文中告诉我们“休眠”意思的句子。(学生回答板书) <BR>板书: 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BR>小结:动物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吃不动,这就是 ?动物不仅有“冬眠”现象,还有“夏眠”现象,动物的冬眠和夏眠统称“休眠” <BR>3、补充课题: 动物的休眠 读题 <BR>二、自由读文,感知课文 <BR>1、指名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板书读错的字词,纠正;读生字。 <BR>2、思考:(1)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动物的休眠? <BR>(2) 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用“//”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BR>(第1——3节介绍了蝙蝠的休眠,第4——7节介绍海参的休眠。) <BR>(3)它们的休眠有何异同呢? <BR>交流:板书 时间不同 姿势不同 原因相同 <BR> 蝙蝠 <BR> 海参 <BR>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BR>1、接着大家来了解蝙蝠休眠的姿势呢。 <BR>“姿势不同”默读描写蝙蝠的小节(1——3)用“——”划出描写作者蝙蝠休眠的姿势呢。交流 <BR>(1)交流写蝙蝠休眠的部分。(媒体出图片) <BR>1、蝙蝠休眠的地方:山洞、屋檐……这些地方用文中概括的语言表达就是 <BR>——(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注意“僻”与“避”字形)这里“……”还可以是哪些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BR>2、蝙蝠怎样冬眠: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通过媒体理解“成团成簇”,也即前文的“集体”一词的具体表现;抓住:“挂”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蝙蝠的资料)板书:成群倒挂 <BR>3、集体读读第二小节。 <BR>(2) 交流写海参休眠的部分 <BR>1、交流作者告诉我们海参怎样冬眠?板书:海底睡觉 <BR>(自问自答句子分别师生问读。知道:自己问自己回答;感受:一问一答,设问句。“蠕”读音是卷舌音,抓住“蠕动”简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海参的资料) <BR>2、读读设问句。 <BR>师:蝙蝠与海参动物的休眠的样子知道了,那为什么两种动物休眠的共同特 <BR>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共同的原因吧! <BR>(3)交流两种动物睡眠的共同原因。 <BR>板书:对付绝粮 <BR>1、通过朗读和句子比较,体会句子: <BR>“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BR>“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吃的没有了。” <BR>2、出示:“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 <BR>“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BR>在文中找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句子, <BR>体会第2 个设问句: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和燕子?这个问答说明什么? <BR>(蝙蝠也会飞行;和其他会飞的动物比较,它对付绝粮的办法很特别。) <BR>指导朗读,抓住“不”、“都”。 <BR>3、读读2句设问句。 <BR>4、通过比较,体会句子“夏天,海底再也没有海参吃的东西了。” <BR>完成“词句活动室”2。朗读句子,读出语气语调。 <BR>(4)总结:动物休眠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吃的东西,为了保持体能,便要休眠。蝙蝠休眠在冬天,所以,叫“冬眠”。因为海参休眠在夏天,所以叫“夏眠”。说说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会冬眠? <BR>练习句式: 什么动物 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怎么“冬眠”或“夏眠” <BR>1、课文学到这里蝙蝠与海参什么时候又活动了? <BR>2、学生做一做,体会“伸伸懒腰”、“打大哈欠”的作用。(拟人句) <BR>(作者非常有想像力蝙蝠伸伸懒腰、打大哈欠,就像人一样,很有趣。) <BR>质疑:“粮食”上为什么要用双引号? <BR>(不是一般的粮食,而是指海参吃的虫子。) <BR>4、读全文,你还学会什么知识?过渡句。 <BR><BR>板书 : <BR> 动物的休眠<BR> 时间不同 姿势不同 原因相同<BR> 冬 成群倒挂 蝙蝠<BR> 对付绝粮<BR> 夏 海底睡觉 海参</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