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行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加油站——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反思

发布日期:2012-02-28   来源:   
<FONT size=3>&nbsp;&nbsp;&nbsp; “同课异构——相同的教材上出不同的情趣”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仿佛是一场头脑风暴,让我置身于思维碰撞的教育殿堂,汲取着智慧的养料,反思着教学行为,探寻着教学的规律。 <BR>&nbsp;&nbsp;&nbsp; 四堂课,四种风格,也透露出四位教师不同的个性。朱思琦灵性、徐颖老练、小魏细腻、张华瑛洒脱。 <BR>同为品社学科的徐颖和朱思琦,不约而同地选择日常接听电话的基本礼仪作为“文明打电话”一课的教学目标,但在难点重点突破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展示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BR>&nbsp;&nbsp;&nbsp; 徐颖充分展示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风格,从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辨析,读读接听电话的规范用语,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一步一步引导着孩子,从懵懂到了解,从了解到运用,体现了驾驭课堂的良好功底。 <BR>&nbsp;&nbsp;&nbsp; 朱思琦的课就像她的人,充满灵气,虽然那天Ip的几次卡壳,多少有些影响她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果,但从整堂课的教学结构和运用的教学策略来看,朱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品导入——自主辨析——提出建议——获得共识——解决问题,由于教学策略运用得当,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这一点在试教时展现得更为充分) <BR>&nbsp;&nbsp;&nbsp; 魏老师和张老师,面对“马鹿有情”这一课,魏老师深情细腻,每一句导语都精心设计,引领着孩子感悟崇高的母爱,在语言技能训练目标上侧重于说话练习,重点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想象力和思维拓展能力;而张老师重阅读指导,全班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读中思,读中悟。同一个年级段,同一篇课文,两位老师上来,透出不同风格和目标的把握。 <BR>&nbsp;&nbsp;&nbsp; 为期一月的教学研讨活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出不同教师由于自身不同的知识背景、结构、教学经验所形成的不同教学风格,而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背后还折射着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解读,甚至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历经了一次教育智慧碰撞的过程,引临着我们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 <BR>&nbsp;&nbsp;&nbsp; 本次教研活动四位教师通过独立备课、钻研、上课,再通过听课、比较等环节以后,对自己教学中的有效环节、无效环节、细节处理等,通过对比得以了解,而其他老师课堂实践中的亮点、成功做法则又激发他的教学灵感,促进反思。在智慧火花碰撞中,老师们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之效,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增加实践智慧,我想这就是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带来的成效之一。 <BR>&nbsp;&nbsp;&nbsp; 其次,教育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每一堂生动而复杂的课堂实践中,又蕴含着朴素而又颠覆不了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也带给我们众多听课老师莫大启迪,并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得以借鉴。这也是教研活动的成效之二。 <BR>&nbsp;&nbsp;&nbsp; 面对“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今天,教师独立解读教材能力和思考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支标杆,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就像教师成长中的加油站,有效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钻研教材的能力,提升我们专业素养,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养料。 </FONT>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