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行

同课异构——同一教材教出不同趣味

发布日期:2012-02-28   来源:   
<FONT size=3>&nbsp;&nbsp;&nbsp; “同课异构”,这个词多少会让人揣摩一番。日前,听了区思品教研员和语文教研员来我校做的讲座则让我明白不少。不同教师在相同年级不同班级上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出现的教学状况却不尽相同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异构”。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异构”要不要“同”?要。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是“很多同”。因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必须“同”,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 <BR>朱思琦,徐颖两位老师在教学《文明打电话》这一课时,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分别用谜语,和一段录象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鼓励他们学会后亲自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骤然提高。 <BR>&nbsp;&nbsp;&nbsp; 魏国娟、张华瑛两位老师在教学《马鹿有情》时,也充份体现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特点。她们整堂课讲的虽然都是一个情自,但是她们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小魏老师带着学生朗读,理解,并以自己深情的讲述来感染学生。张华瑛老师则从声音,画面来吸引学生,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BR>&nbsp;&nbsp;&nbsp; 教材都不是专为特定班级编撰的,两位老师灵活地把教材前后的内容作了调整,这是在创造性地寻求教材的适应性。创造性使用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命题。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制定要求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支撑点,课程资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力点,并提出教师在课程资源上,要开发与利用并举,整合与共享结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材的优势还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的挖掘。 </FONT>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