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行

让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小结)

发布日期:2012-09-23   来源: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所以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那么如何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看来,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让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研究。 <BR>&nbsp;&nbsp;&nbsp; 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读写结合,“以读导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叶圣陶先&nbsp; 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起来,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两者的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地做到以读促写,以读导写,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R>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呢? <BR>1、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BR>&nbsp;&nbsp;&nbsp;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如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是一个被证实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息,张贴一些有关读书益处的名人名言,像凯勒的“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等。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交换阅读,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对于平时喜爱看书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表扬,授予“小书迷”的称号。 <BR>2、博览群书,增加课外阅读量。 <BR>&nbsp;&nbsp;&nbsp; 没有丰富的知识,就写不好文章,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必须借助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扩大阅读范围,就要广泛接触各种知识的文章,天文、地理、政治、历史等等。读书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思想健康,知识性强,适于自己自身发展要求的书读,这样才能更多更有效地吸取养料,为作文服务。 <BR>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教师责无旁贷。在读物的选择上首先应依据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其次,要有教育性,应对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第三,要注意广泛性,小说、诗歌、古诗、寓言、童话、科普作品和故事等都可选择。四要注意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够使学生入迷的,爱不释手的。鉴于我校各年级有读书的主题,因而今年我们围绕“走进经典”向学生重点推荐的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及外国优秀的儿童名著《海蒂》、《海的女儿》等。 <BR>3、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BR>&nbsp;&nbsp;&nbsp; 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好好体味,保证读书的质量,以便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因而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尤为重要。 <BR>(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BR>&nbsp;&nbsp;&nbsp; 我们利用中午20分钟的阅读时间给学生介绍几种读书方法:一是默读,它求学生在阅读时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略读(也叫速读),这方法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聚精会神地快速阅读,领悟其中的精髓或要点,无需苛求细节,它比较适用于故事类的课外读物和信息量广的各种报纸。三是精读,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一字一句,仔细精读,精妙之处,力求熟读,深入体会,认真品味其中的内涵意思,并加以体会、理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它比较适用于科技读物、作文选集等。虽然方法不作规定,但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学生必须具备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 <BR>(2) 读思结合。 <BR>&nbsp;&nbsp;&nbsp; 阅读时光靠眼睛看还不行,时过境迁,容易淡忘。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动脑思考的习惯。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 动脑思考要边读边想,想一想这本书或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最大的特点在哪里?自己喜不喜欢这本书或这篇文章?原因何在?熟读精思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对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BR>(3)读记结合。 <BR>&nbsp;&nbsp;&nbsp; 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新问题、新知识,以便以后查询,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摘抄即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其中提到了积累。因此,我们给学生作了规定,读了1~2篇课外文章后,请把你认为写得较优美的或对人们较有启发性的佳作或片断摘录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包括好词佳句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学生摘抄积累的这些内容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掌握一定的词、句、段是阅读写作的基本条件。掌握这些内容的多少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积累越多,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因此,摘抄、积累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汲取文中精华、营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些学生还把这些摘抄的内容制作成各类读书卡片以及剪贴等,的确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每周再安排1-2次佳作交流,全班同学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这位同学积累的内容你认为有价值吗?他的自我点评怎么样?这样,在同学们的评议中,赏析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BR>(4) 读写结合。 <BR>&nbsp;&nbsp;&nbsp;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所以读完一本课外读物或是一个故事,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 <BR>&nbsp;&nbsp;&nbsp; 此外,在阅读学习中灵活地把作文练习穿插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和创作才华的个性展示于张扬。本学期,学校安排五年级阅读的主题是中外经典名著,我们发现经典名著,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海蒂》中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优美的语句令所有的读者都对阿尔卑斯山充满了无限的向往。特别是描写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中的阿尔姆牧场的美景尤为成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时,我让学生仔细精读,反复品味描写阿尔姆牧场的优美语句,体会它的写作技巧、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写写同一个场景,如家乡的山坡、田野,城市熟悉的公园、绿地等在不同的季节的景象。又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中众多人物的外貌描写细腻而传神,读后让人立刻感觉书中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联系学生描写人物时往往满足于人物笼统抽象的描写,而不能给人以具体而细微的形象这个实际,在启发学生体会书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单项训练。由于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能根据作品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学生习作起来较容易。 <BR>&nbsp;&nbsp;&nbsp;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课外阅读中,只要我们能善于搭起两者之间的这座金桥,充分挖掘作品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