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行

杨浦区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2-02-28   来源:   
<FONT color=#333333 size=5>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市教委【2007】 44号)和《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 稿)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在总结本区部分学校2007学年学习准备期“综合活 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BR>一、实施背景 <BR>&nbsp;&nbsp;&nbsp; 为加强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衔接,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根 据市教委的统一要求,本区自2008学年起,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 个月,集中开设16至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帮助一年级新 生熟悉校园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BR>二、主要目标 <BR>1.能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BR>2.能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喜欢老师和同学、喜欢学校;愿意并积极 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感到自在、愉快。 <BR>3.基本了解与学校生活相关的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 劳动习惯等,能积极付诸行动,并逐步内化形成好习惯。 <BR>三、基本内容 <BR>&nbsp;&nbsp;&nbsp; 本区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围绕学习兴趣的培养、师生情感的交流、 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抓手, 渗透兴趣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思路,设计了“熟悉环境、认识伙伴、喜欢 学习、学习礼仪、锻炼身体”五个模块及相应的活动主题(详见附件),供学校参考。 <BR>&nbsp;&nbsp;&nbsp; 每个主题所对应的行为观测点,是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目标中所 要达成的主要外显行为表现。标注“★★★”的内容原则上为通过一个 月内的学习准备期学习,需要学生知道的,并有8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达到的行为习惯要求;“★★”的内容表示学生应在学习准备期内初步了解的,需要通过一至二年时间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内容则表示习惯养成时间更长。参考模块中的达成时间供学校参考,具体时间各校可视学情实际自行调整。行为观测点可作为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表现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 <BR>四、实施要求 <BR>(一)总体要求 <BR>1. 各校应认真研读《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 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杨浦区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工作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制定学习准备期学校综合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相关要求。 <BR>2. 学校要建立包容、友善、平等、尊重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校环境和友善的心理氛围,并关注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使学生能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场所;学校要设计并实施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综合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BR>3. 学校要积极组织校本研训,使一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明确学习准备期实施的意义、任务,激励每个教师切实承担自己的职责;学校要组织教师研究“综合活动”的活动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过程,提高运用教育评价并及时反馈的专业能力,并把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情感、行为的有效关注作为教师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BR>4. 学校与家庭要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家校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形成全员育人的环境,使得学生在学校、家庭都能够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并获得一致的教育影响。 <BR>(二)具体要求 <BR>1.课时安排 <BR>学校可以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每天安排1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BR>2.学校“综合活动”实施方案的编写 <BR>各校应明确本校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的基本原则、活动设计和实施要求,整体规划本校“综合活动”各模块的具体活动内容,注意各模块目标和要求间的递进与衔接,合理安排活动的先后顺序及课时分配等。 <BR>(1)模块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学校可以直接引用本方案附件所提供的参考模块,也可以整合或选择本方案提供的模块,还可以适当增加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模块。各模块目标制定必须兼顾兴趣、情感、行为三方面,要注意区分综合活动与学科课程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的差异,原则上以学生进入小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公共行为的基本要求、生活习惯为主。如果某些在学科课程中已有的相关学习要求,而在规定的课时教学中学生难以达成,则可以通过“综合活动”予以强化。每个模块可以有一个或几个相对独立且具内在逻辑联系的主题活动组成,每个主题由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组成;各模块均应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课时分配。 <BR>(2)学校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方案内容建议包括: <BR>① 设计依据和指导思想;② 模块目标和内容设计;③ 配套管理与保障措施;④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求和操作要求;⑤ 评价活动实施要求;⑥ 活动进度安排表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BR>3.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BR>(1)教师在具体设计活动方案时,要了解本校“综合活动”的整体结构,熟悉各模块的目标和行为观测点的基本要求,把握每个模块、主题和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行为观测点的设计应与活动目标相对应,每个活动的行为观测点一般控制在2至3个,分布在每个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采用多种适合低年级孩子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乐意参加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R>(2)教师在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在和心理安全感,敢于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应合理把握集中讲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理解并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动态地调控活动节奏,使得教学过程的节律和学生认知发展尽可能地吻合。教师要注重将评价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观察,并尽量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等,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和建议,使学生在兴趣、情感、习惯各方面均有所收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轻松活泼、可操作的评价活动,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进行一次评价,为后续教学明确方向。 <BR>五、活动评价 <BR>&nbsp;&nbsp;&nbsp; 学校应根据本校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在学习准备期间的表现,进行以激励为导向、灵活有效、可操作的评价,积极倡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目标达成。 <BR>1.评价内容 <BR>评价内容应该根据培养目标来确立。本方案建议学校以各自设计的各模块和主题中标注“★★★”的内容,即希望通过一个月的准备期,8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达到的行为习惯为主要评价内容。 2.评价方式 <BR>(1)教师评价:教师应针对模块或主题活动的要求,根据相关的行为观测点,随时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设计灵活简便的方式,进行必要的记录和评价。 <BR>(2)亲子合作评价:学校要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某些重要的行为表现,以取得家校互动、协同共进的效果。 <BR>(3)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观察、相互交流等方式,初步学会判断自己的行为表现,对正确的行为规范、学习规范等有清晰的认识, 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FONT>
分享到:

相关信息